中工娱乐

深刻认识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层动因

来源:南方日报
2024-05-13 15:09

原标题:深刻认识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层动因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理论的建构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深刻认识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层动因,认清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机理,才能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方法,使新质生产力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结果

历次科技创新、产业革命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发展观念也由此发生深刻变化。马克思将科学技术视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尤为重视重大技术变革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充分肯定机器大工业生产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当前,随着人工智能、脑科学、量子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既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又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这是对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总体态势的深刻把握,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环境。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内涵的生产力。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必然带来产业的深度调整,在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和新产业集群,使技术创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实现了技术新突破、产业新升级、经济新发展的有机统一。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作指导,又需要新的发展动力为引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契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发展理念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动指南。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发展,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创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通过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驱动力。高质量发展是协调发展,注重区域、部门、产业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新质生产力既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部门、产业的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质量发展是绿色发展,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更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是开放发展,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高标准产品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外在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借鉴、吸收国际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更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赢得国际竞争的优势地位。高质量发展是共享发展,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的也在于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路径选择

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传统生产力发展主要关注数量和效率的提升,忽视了质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当今生产力发展仅仅追求数量和效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产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需要发展观念、发展方式的变革。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赖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把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锚定到创新驱动,推动生产力水平质的跃升,既有利于实现区域、部门、产业的协调,也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甚至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动力

新时代尽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在实践上决定了我国仍然要坚持发展生产力,特别是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使社会主义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才能改变大而不强的现状,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只有准确把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才有可能在某个历史时期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陈梓睿,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